普力之愛-走進偏鄉看見需要
在《商業週刊》中的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系列報導中,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敘述的:住在都市的孩子從一早起床開始從聽完大家說英語後,家裡共吃早餐,家人間的討論話題是股利發放,媽媽為她安排生物數學等補習科目,為進入國中一年級提早準備。
畫面一轉,居住在鄉間的孩子,同樣在早晨則是準備跟著爸爸去田裡工作,打著赤腳來回田埂間,幫爸爸扛著農作物,有一天,她蹲在一排排的鳳梨前,許久不動,阿嬤不耐煩的問她,到底在做什麼?孩子回答︰「我在問鳳梨,什麼時候長大?」原來,小如看到同年紀的堂兄弟都已經上學,也很想上學,但是,爸爸告訴她,等鳳梨收割賣錢,才有錢給她上幼稚園。於是,她每天都看著鳳梨,告訴鳳梨要趕快長大(郭奕伶,2003,商業周刊)。
本篇文章所引發思考的,除了是貧富差距的問題外,也讓人看到了環境及資源對於教育的影響。普力自成立以來即關注偏鄉需求,如同上述故事所陳述,普力發現許多居住在鄉下的孩子,其成長環境及家長經濟來源與農務或高勞力工作相關,收入多寡充滿不穩定性,家長為了生計,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。在只能顧及當下生活溫飽的情況下,對於貧困的家庭而言,受教育甚至是一種昂貴的期盼。
然而在偏鄉,所缺乏不僅止於硬體設施設備資源,更需要有人能提供長期的陪伴與培力,與孩子一起了解自己所在的土地及人文,看到這片成長地的獨特及珍貴之處;陪著孩子認識多元文化與社會發展。 普力除了重視偏鄉課業學習外,也期盼能與孩子們一同開創多元視野,找到自己最獨一無二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