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沒看到的「食育」影響力-食物牽起「抗疫」防線
食育,教的難道只能是認識產地文化,暸解食材營養嗎?食物,能夠扮演的功能,難道只有餵飽自己的肚子嗎?答案當然不。
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剝奪了許多弱勢族群的溫飽,那些挨餓的肚子,讓我們想起,食物原來不只為了自己,還能扶貧救弱,發揮「利他」影響力。
這也是2016年台灣食育協會創辦時的宗旨,認識食材產地知識之餘,透過食物、教育的雙重連結,終結貧窮、消除飢餓,用食物打造共好社會。2005年,日本頒布《食育基本法》10年後,經歷多起食安風暴的台灣,也誕生第一個政府核准立案的「食育」民間團體。一群「知食分子」發起的台灣食育協會,以「吃在地、趁當季、愛土地、不浪費、親手做、樂分享」宣言,要創造食物的影響力。
「我們向政府立案申請,等了將近半年沒有下文。」回想台灣食育協會的草創過程,身為協會理事長,也是資深媒體人的黃兆徽苦笑,當時的時空背景,食育是嶄新的概念名詞,法制規定一片空白,連官員都一頭霧水。
「疫情衝擊每一個人,經濟能力允許的人有存糧,但越貧窮越可能飢餓,還沒被病毒擊倒,就因為飢餓投降」黃兆徽說。她觀察,疫情之下的居家防疫,「吃當地、親手做」不用特別強調,民眾也是不得不然,但弱勢的飢餓課題,也凸顯在地物資不足,政府社福中心來不及因應。(文章節錄自 聯合線上公司)
Comments